“扶貧先扶智”,長水教育集團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用愛心回報社會。5月26日,在六一節到來之際,中共長水教育集團委員會、民盟云南長水教育集團支部、云南衡水實驗中學、呈貢區啟迪小學以尋甸羊街鎮多合完小為教育精準幫扶工作結對愛心助學對象,聯合開展定向愛心助學活動。當天,學校收到了集團的愛心捐贈——1300本圖書及一臺復印機,125位同學也集體寫下了他們的節日愿望。
當天,長水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馬自坤,呈貢非公黨工委派駐集團黨建指導員許德志,云南衡水實驗中學(集團)校長桑海勇,民盟云南長水教育集團支部副主委王振虎,長水教育集團辦公室主任趙汝煥,呈貢區啟迪小學校長魏凱虹等集團及學校領導,市、縣、鎮扶貧工作隊和尋甸縣公安局、羊街鎮黨委、鎮政府、羊街鎮派出所、羊街鎮中心學校、多合村委、多合完小的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出席了當天的捐贈儀式。
多合完小校長瞿興祥致辭
“今天,我們接受的不僅是長水教育集團的捐助、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種精神力量。長水教育集團樂善好施的義舉,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倍嗪贤晷⌒iL瞿興祥在捐資助學儀式上致辭道。
羊街鎮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楊加年講話
“您們送來的這1300本圖書,正是孩子們最需要的‘精神’糧食,我們將把你們所贈的圖書和設備管好用好,使其發揮作用,造福學生。我們也會號召廣大師生們把長水教育集團的這份愛心永遠傳遞下去,讓學生們好好學習,老師們努力工作,將來回報社會!”羊街鎮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楊加年在致辭中說道。
在捐贈儀式開始前,多合完小的少先隊員代表們為參加活動的領導們分別配戴了紅領巾,并獻上了崇高的隊禮。
少先隊員為集團領導配戴紅領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長水教育集團出資捐贈的1300本圖書以及復印機一臺,這1300本圖書,凝聚了集團對大家寄予的厚望,希望同學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多看看這些圖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用智慧開啟你們夢想的大門,在圖書的世界里遨翔?!痹谥鞒秩说闹鞒窒?,捐贈儀式正式開始。
捐贈儀式
長水教育集團的相關領導將一疊疊用禮花扎好的圖書親自交到學生代表們的手中。 “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在遞交圖書的同時,領導們不忘為同學們留下一句溫暖的鼓勵。
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純潔美好的愿望,在多合完小孩子們的心里面,究竟藏著一些什么樣的“秘密”愿望呢?為了幫助更多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愿望,在六一兒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長水教育集團特意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愿望箱”。
學生們認真地寫下自己的愿望
將愿望投入愿望箱中
一個愿望、兩個愿望、三個愿望……125名學生,滿懷希望地將他們的愿望投進這個紅色愿望箱。
為了表達對長水教育集團愛心助學的感謝之情,多合完小學校特別制作了一塊感謝牌,學校的孩子們也親手繪制了一張張感恩圖畫,一句句樸實無華的語言,無聲地透露著孩子們純潔美好的內心。
多合完小學生代表李穎麗發言
“今天,長水教育集團又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雙手,為我們捐資助學。這次助學行動不僅幫助我們解決了學校圖書不足的困境,更使我們感受到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愛,使我們堅定了學習的信心。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一定更加勤奮刻苦,爭取以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決不辜負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和學校寄予的期望,在生活中,我們會誠懇待人,關心他人,學會感恩,讓人間處處灑滿真情?!?多合完小學生代表李穎麗在發言中說道。
馬自坤為同學們寄語
“捐贈助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同學們你們在生活的道路上并不貧窮,你們求學的歷程中也不孤單,從此刻起,你們又多了一個關愛你們、支持你們的朋友,你們在學習中,又多了一份期待。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希望各位同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勤奮學習、自強不息,早日學業有成。希望你們把暫時的貧困作為精神財富,把感激之情化為成才之志,發奮之源,以優異的成績報效國家,報答父母,報答社會?!遍L水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馬自坤為同學們送上了殷殷的寄語。
合影留念
延展閱讀:
◆在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建立教育幫扶示范點;為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開辦藏族高中班;對保山市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民族小學師生實施捐資助學……今年以來,云南衡水實驗中學“教育扶貧”“名校融合”的深入實踐,惠及了更多的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孩子。
◆2016年6月1日,長水教育集團在保山市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木老元民族小學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當天,集團董事長張韶維、云南衡水實驗中學領導為木老元民族小學的孩子們送去了筆記本電腦、文具、書包、知識圖書等價值20余萬元的助學物資和25146.2元慰問金。
◆2016年6月,長水教育集團在昆明市尋甸縣羊街鎮多合村舉行云南衡水實驗中學幫扶示范點掛牌儀式,對羊街鎮多合完小實施助學幫扶。
◆2016年8月,來自香格里拉縣的35名學生到云南衡水實驗中學西山校區報到入學,這是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幫扶民族地區、邊遠山區教育工作的一次全新實踐。